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[寶島采風]科技先驅開新境 古韻今風共此城
2024-08-29
竹北市因鄰近新竹科學園區,交通便利,城市發展快速,人口翻倍成長,目前是全台人口密度最高、人口第二多的縣轄市;竹北市族群以閩南、客家為主,二大族群相處融洽,彼此學習對方的母語,成為地方人文發展的一大特色。
竹北在18世紀之前,屬於道卡斯族竹塹社、眩眩社的獵場。清光緒年間,新竹設縣,分為竹南與竹北兩堡;日治昭和16年(1941年)進行街庄合併,當地因位於新竹市之北,遂改名「竹北庄」。1988年縣政府遷建至此,升格為「竹北市」。
采田福地 七姓化番祠堂
乾隆14年(1749年),竹塹溪(頭前溪)發生嚴重水患,住在溪畔的道卡斯族人被迫遷到新社,後來清廷又命族人剃髮蓄辮、改穿滿服,並於乾隆23年賜予七漢姓,建立俗稱「番仔祠堂」的七姓化番公廳,作為收租稅的課館兼祖廟。
咸豐4年(1854年)發生閩粵械鬥,「番仔祠堂」被燒毀。光緒4年(1878年)祠堂重建,族人將「番」拆成「采田」,並沿用漢人對土地公廟「福地」之稱,命名「采田福地」,神龕刻有「蕃釐保障」字樣,是全台少見的漢化原住民祠堂。
祠堂內的石香爐,於道光18年(1838年)打造,上刻「竹塹社」3個大字,兩側分別刻有螭、獅圖樣,以及「戊戌年」、「八月旦」字樣,2009年公告為新竹縣定古物,目前典藏於新竹縣縣史館。
竹塹八景 消失的爽吟閣
新竹在清代有兩大名園:「潛園」是富紳林占梅的宅邸,「北郭園」為進士鄭用錫所建。兩座名園都相當華美,分別名列「竹塹八景」中的兩景;而「潛園」裡最具代表性的「爽吟閣」,在2001年的風災中損毀而拆除,如今僅剩林占梅手書「爽吟閣」匾額存世。
「爽吟閣」是清代台灣相當罕見的水上建築,以「閣高氣爽宜於吟詠」而得名,也是道光年間文人雅士聚會吟詠之地。林占梅手書的「爽吟閣」匾額,長178公分、高58公分,2009年由新竹縣文化局指定為一般古物。
南北雙廳 大夫第問禮堂
竹北六張犁林姓古厝群,是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古聚落,位於六張犁聚落中心的「林家祠」為縣定古蹟,也是饒平林家六屋派下在台灣的總祠,見證客家宗族文化、嘗會(祭祀公業)、社會發展的脈絡。
林家先祖於清乾隆年間來台,以廣東饒平八世祖「次聖公」為名,組織「林次聖嘗會」,由於嘗會財力龐大,於光緒8年(1882年)興建祠堂,稱為「次聖公廳」,主祀林姓列祖列宗、媽祖、義民爺,充分表現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。
六張犁「大夫第」創建於乾隆14年(1766年),原名「善慶堂」,是林先坤為紀念父親林衡山所建。嘉慶年間,林衡山、林先坤父子同獲追封「奉直大夫」,才改稱「大夫第」。林先坤的孫子林秋華於道光10年(1830年)中武舉人,中舉後興建「問禮堂」,並稱「南北雙廳,文武雙舉」。
在「南北雙廳」附近,有占地約1.6公頃的「新瓦屋」客家文化保存區,保存區以「忠孝堂」公廳為核心,由於「忠孝堂」在嘉慶年間才建成,比六張犁林家祠興建得晚,因此稱為「新瓦屋」,是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。
新月沙灣 海洋音樂盛會
鳳山溪出海口北岸的坎仔腳,有一處呈圓弧形的沙灘,形狀頗似新月,因而被稱為「新月沙灣」,是民眾踏浪戲水、欣賞夕陽美景的去處。鳳山溪出海口南岸的「水月公園」,有「水月觀音」聖像、「水月橋」等景觀,水生動植物豐富。
竹北市公所今年在「新月沙灣」與「水月公園」,舉辦「雙月」海洋音樂祭,其中「新月沙灣」有海廢公共藝術,是藝術家以民眾撿拾的海廢物打造而成,富含環保與珍惜海洋資源等教育意義。
潺潺流水 頭前溪豆腐岩
頭前溪「豆腐岩」是由一塊一塊的消波塊所組成,這些固定在溪床上的消波塊,成格狀排列整齊,很像一塊一塊的豆腐;入秋季後,溪畔的甜根子草開花,蔚為白色的蘆葦花海,頗有《詩經》「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」的美感。
竹北在18世紀之前,屬於道卡斯族竹塹社、眩眩社的獵場。清光緒年間,新竹設縣,分為竹南與竹北兩堡;日治昭和16年(1941年)進行街庄合併,當地因位於新竹市之北,遂改名「竹北庄」。1988年縣政府遷建至此,升格為「竹北市」。
采田福地 七姓化番祠堂
乾隆14年(1749年),竹塹溪(頭前溪)發生嚴重水患,住在溪畔的道卡斯族人被迫遷到新社,後來清廷又命族人剃髮蓄辮、改穿滿服,並於乾隆23年賜予七漢姓,建立俗稱「番仔祠堂」的七姓化番公廳,作為收租稅的課館兼祖廟。
咸豐4年(1854年)發生閩粵械鬥,「番仔祠堂」被燒毀。光緒4年(1878年)祠堂重建,族人將「番」拆成「采田」,並沿用漢人對土地公廟「福地」之稱,命名「采田福地」,神龕刻有「蕃釐保障」字樣,是全台少見的漢化原住民祠堂。
祠堂內的石香爐,於道光18年(1838年)打造,上刻「竹塹社」3個大字,兩側分別刻有螭、獅圖樣,以及「戊戌年」、「八月旦」字樣,2009年公告為新竹縣定古物,目前典藏於新竹縣縣史館。
竹塹八景 消失的爽吟閣
新竹在清代有兩大名園:「潛園」是富紳林占梅的宅邸,「北郭園」為進士鄭用錫所建。兩座名園都相當華美,分別名列「竹塹八景」中的兩景;而「潛園」裡最具代表性的「爽吟閣」,在2001年的風災中損毀而拆除,如今僅剩林占梅手書「爽吟閣」匾額存世。
「爽吟閣」是清代台灣相當罕見的水上建築,以「閣高氣爽宜於吟詠」而得名,也是道光年間文人雅士聚會吟詠之地。林占梅手書的「爽吟閣」匾額,長178公分、高58公分,2009年由新竹縣文化局指定為一般古物。
南北雙廳 大夫第問禮堂
竹北六張犁林姓古厝群,是北台灣現存最大的單姓古聚落,位於六張犁聚落中心的「林家祠」為縣定古蹟,也是饒平林家六屋派下在台灣的總祠,見證客家宗族文化、嘗會(祭祀公業)、社會發展的脈絡。
林家先祖於清乾隆年間來台,以廣東饒平八世祖「次聖公」為名,組織「林次聖嘗會」,由於嘗會財力龐大,於光緒8年(1882年)興建祠堂,稱為「次聖公廳」,主祀林姓列祖列宗、媽祖、義民爺,充分表現敬祖睦宗的客家精神。
六張犁「大夫第」創建於乾隆14年(1766年),原名「善慶堂」,是林先坤為紀念父親林衡山所建。嘉慶年間,林衡山、林先坤父子同獲追封「奉直大夫」,才改稱「大夫第」。林先坤的孫子林秋華於道光10年(1830年)中武舉人,中舉後興建「問禮堂」,並稱「南北雙廳,文武雙舉」。
在「南北雙廳」附近,有占地約1.6公頃的「新瓦屋」客家文化保存區,保存區以「忠孝堂」公廳為核心,由於「忠孝堂」在嘉慶年間才建成,比六張犁林家祠興建得晚,因此稱為「新瓦屋」,是台灣第一個客家文化保存區。
新月沙灣 海洋音樂盛會
鳳山溪出海口北岸的坎仔腳,有一處呈圓弧形的沙灘,形狀頗似新月,因而被稱為「新月沙灣」,是民眾踏浪戲水、欣賞夕陽美景的去處。鳳山溪出海口南岸的「水月公園」,有「水月觀音」聖像、「水月橋」等景觀,水生動植物豐富。
竹北市公所今年在「新月沙灣」與「水月公園」,舉辦「雙月」海洋音樂祭,其中「新月沙灣」有海廢公共藝術,是藝術家以民眾撿拾的海廢物打造而成,富含環保與珍惜海洋資源等教育意義。
潺潺流水 頭前溪豆腐岩
頭前溪「豆腐岩」是由一塊一塊的消波塊所組成,這些固定在溪床上的消波塊,成格狀排列整齊,很像一塊一塊的豆腐;入秋季後,溪畔的甜根子草開花,蔚為白色的蘆葦花海,頗有《詩經》「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」的美感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